李春華,籍貫廣東始興,現居廣東南海,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,積極研究和探索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元素、民族精神等在當代雕塑藝術創(chuàng)作中的運用,注重體現本土哲學思想和理念,表達社會現實關懷,尋求當代藝術形式創(chuàng)新。主要主題雕塑作品:《中國標準》、《中國抗戰(zhàn)》、《發(fā)現的雕塑》、《非常機器》、《喀斯特景觀》、《新青銅器》、《透視的景觀》等系列。
2013年9月3日,云南省龍陵縣松山。一個曾經被炮火淹沒的地方,一個中國遠征軍將士們曾在此光榮一生的地方。
晨光熹微,雨后的松山上,子高地南面正對的山坡上,佇立著10多個大方陣:將軍、士兵、娃娃兵、跪射兵、炮兵、戰(zhàn)馬、吉普車,靜靜地守望著中國抗戰(zhàn)收復的第一塊土地。再過一個小時,一場隆重的中國遠征軍雕塑群雕揭幕儀式將在這里舉行。
這數百個整齊排列在1.75萬平方米的雕塑群,是由廣東佛山雕塑家李春華創(chuàng)作捐贈的,在歷時3年的時間里,他與他們在一起。他的藝術遠征也在3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時候開始了。
傾心3年創(chuàng)作遠征軍群雕3年前,李春華開始著手進行中國遠征軍群雕的創(chuàng)作。3年后的松山,看著自己歷時3年制創(chuàng)出來的作品,李春華很感慨。無論自己的藝術之路走了多遠,他最為釋然的是,他已經做了一件讓自己心安的事。
在李春華長達20年的雕塑創(chuàng)作生涯中,《中國遠征軍》群雕是他最大型的得意力作。他的得意之作還有很多,其中一個系列就是《發(fā)現的雕塑》。意大利雕塑家羅丹說:“世界上不是沒有美,而是缺少發(fā)現美的眼睛?!崩畲喝A便是一個善于發(fā)現美的人。李春華發(fā)現的美,是中國的,也是世界的。
年輕時,和所有夢想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一樣,崇尚西方藝術,“覺得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,其實這只是物質和科技方面的差距。文化和精神價值方面不可像物質和科學那樣簡單地相比,他們各有優(yōu)勢”,那時的李春華當然無知無覺。
在畫了一段時間的油畫后,李春華轉做雕塑?!暗袼芟啾绕渌囆g形式與環(huán)境結合得更為緊密,流傳得更久遠”,這是他選擇雕塑的原因,當時他還覺得“雕塑更有重量”。因為這種久遠感和重量感,最初,李春華也一心想要做出流方百世的雕塑,整天琢磨的是雕塑的技藝和風格。但是,他是沒有目標的,用他的話說“沒有深度,當年是為藝術而藝術”。
然而,藝術也是需要積淀和思考的。當年,自己所做的雕塑很多時候是注重外在的“形似”,而當歲月像自己手中的刻刀在臉上刻上風霜,李春華對雕塑的理解開始有了變化。更重要的是,他開始更深地思考了。《發(fā)現的雕塑》系列就是他思考的開始。
藝術工藝品說說您的看法:(無須注冊)
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