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金銅佛像的歷史
發(fā)布日期:2017-03-09     瀏覽:2624次     文字分類:雕塑知識  

明代金銅佛像-金銅佛像的歷史在明代銅佛像的風(fēng)格是很具有特色的,在帝王們的扶持下首先在宮廷開展起來的。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藝術(shù)之一。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(shù)品中,佛教雕塑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,這與佛教在整個社會的盛行及其對社會發(fā)展的影響有關(guān)。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,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由于佛教教義能夠起到對民眾進行精神控制的作用,因此得到歷代統(tǒng)治者的大力提倡。其間除了在國家走向衰落時,統(tǒng)治者感到佛教寺院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“與國爭利”的局面而引發(fā)的幾次“滅佛”運動以外,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一直暢通無阻。伴隨著佛教的傳播,佛教藝術(shù)也在全國各地盛行起來,自魏晉南北朝開始,佛教徒們在歷史上掀起了無數(shù)次制作佛像的熱潮,信徒們將自己對佛的信仰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鑄造、雕塑、繪畫及印刷的佛像之中。早期佛像主要是漢傳佛教造像,如北齊、北魏、隋唐、宋遼等時期,都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潮期,而南詔、吐蕃、大理等地所鑄的佛像更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。文獻(xiàn)記載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創(chuàng)始者是東晉的戴逵,他與其子戴勃、戴都善長雕鑄佛像,所鑄作品極其逼真?zhèn)魃瘢蚨蛔u為“戴家樣”。北魏時期佛教大盛,銅佛的鑄造風(fēng)靡一時,甚至皇后的選取也與是否能夠鑄成佛像有關(guān):嬪妃生子后,必令手鑄佛像,成者為后,敗者賜死。至隋唐,佛像的制作風(fēng)格改變了北魏以來的“秀骨清像”型,受當(dāng)時社會風(fēng)氣的影響,向“雍容華貴”的方向發(fā)展,并且更加人性化,故有“菩薩似宮娃”一說。自元代開始,中國佛像制作的主流風(fēng)格由漢式轉(zhuǎn)為藏式。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,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(tǒng)治政策的影響。特別是明清兩代,出于民間供奉和安撫、籠絡(luò)西藏的政治需要,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。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(fā)展,形成了金銅佛像制作的高峰期,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、宣德時期和清代的康熙、乾隆兩朝。這些漢地制作的藏式佛像,特別是明清宮廷造像,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,工藝精湛,氣勢輝煌,姿態(tài)普遍富于動感,頗具震撼力,在撫慰人心的同時,也凸顯尊崇之美。藏傳佛像除漢地制作的以外,藏中、藏西、青海等地都有制作,且不同產(chǎn)地的風(fēng)格變化各異,豐富多彩。這些佛像除作為供奉的對象供人膜拜以外,也是精美的藝術(shù)品,在給人帶來心理慰藉的同時也給人以美的享受。藏式金銅佛像被大量生產(chǎn)的同時,漢式佛像的制作也仍在繼續(xù)。但與藏傳佛像相比,漢式佛像的題材較為單調(diào),造型比較單一,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豐富。

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。由于明代佛學(xué)興盛,廣建寺院,以朝廷布施及民間供奉的需要,使得金銅佛像迅速發(fā)展,并形成了永樂、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“永宣金銅佛像”。此時的造像面相豐滿、造型優(yōu)美、金水充足、藝術(shù)水平極高。清代造像繼承明代風(fēng)氣,是漢藏金銅佛像的也達(dá)到了一個高峰。這些佛像不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對象,也是珍貴的民族藝術(shù)遺產(chǎn),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愛。現(xiàn)介紹幾尊明清金銅佛像如下。1.明銅鎏金觀音像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、觀自在菩薩,是佛教中最受歡迎的尊神。據(jù)說,他生于阿彌陀佛觀想中的一道白光,以佛教神格里的核心思想───廣大的慈悲胸懷救濟眾生。觀音的變化身很多,有十一面觀音、千里眼觀音、千手觀音等108尊觀音的變化。此尊觀音造像為漢傳觀音造像,頭戴五葉冠,冠中飾其化身,面、胸、手、足處鎏金,胸前飾瓔珞,左手持凈杯,右手持柳葉施干露狀,坐五層仰蓮座,座下飾萱草基座。本座銅鎏金觀音造像端莊慈祥,氣勢恢弘,具有較高的藝術(shù)鑒賞價值。2.清寶生佛像寶生佛或名寶勝佛,五方佛中居南方,是五方佛中寶族諸神的主尊,代表平等性智,著佛裝或菩薩裝,其坐騎為兩匹馬。此尊寶生佛面部泥金,墨線紋眼,身披袒右肩式袈裟,袈裟表面有陰線刻劃的八寶紋飾,右手施與愿印,左手施禪定印,全跏趺坐,座為上下仰覆式蓮花座,背飾菩提樹背光,背光左右各飾尊者,頂上為金剛翅鳥。3.清銅鎏金無量壽佛像無量壽佛中還有一品名無量光佛,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,在漢文譯名中均稱為阿彌陀佛。無量光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乘佛教時期,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太陽神神格的尊神,其出生地可能是在西北印度或中亞地區(qū)。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起源不同,但隨著佛教的發(fā)展,二者的概念重合,印度后期經(jīng)典中二者已經(jīng)混同,在印度、中國等均被看作是同體異名,但在藏傳佛教中則是不同的兩尊佛。在五方佛系統(tǒng)中,無量光佛側(cè)身其間,無量壽佛是其化身,代表壽命的延長,因而廣受信仰,困其世俗的功利性較無量光佛大得多,所以其名號廣為人知。一般說來,兩者的造像主要區(qū)別在于:第一是手印,無量光佛手印二母指上下交錯,而無量壽佛則為禪定印,二母指相觸。其二無量光佛的伴神為金剛手菩薩、蓮花手菩薩;無量壽佛的伴神為尊勝佛母和白度母。無量光佛只有紅色身,而無量壽佛由于廣受信仰,除紅色外,還有白色和黃色身等。藏傳佛教中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,為五方佛之一,居西方,常與白度母、尊勝佛母合供一堂,稱為三長壽佛。佛像由佛身、背光、底座三部分分鑄、插合而成。無量壽佛頭戴寶冠,胸飾纓絡(luò),臂飾寶釧,著袒右肩衣,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,雙手托瓶(寶瓶已失),結(jié)跏趺坐。背光呈葫蘆狀,外飾火焰紋,頭光及身光部分透空。底座外侈,四角飾束蓮紋,座底正面鏨刻“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”紀(jì)年款。乾隆朝曾分別于辛己(1761年)、庚寅(1770年)、庚子(1780年)和庚戌(1790年)即乾隆五十、六十、七十和八十壽辰四次分鑄紀(jì)年刻款宮廷禮佛器,故此尊佛像為乾隆六十大壽時宮廷造辦處特鑄供佛。4.清銅鎏金度母像“度母”藏語稱“卓瑪”,漢譯“救度佛母”、“多羅菩薩”。因其產(chǎn)生于觀世音菩薩之眼,又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救苦求難的本尊,救濟諸難,并將諸難送至彼岸,故而得救度之名。藏傳佛教所有教派對于度母都極為崇信。在民間,綠度母、白度母分別被認(rèn)為是西藏和蒙古的女守護神。度母為女性菩薩,其相容、身容與一般佛母并無明顯區(qū)別。頭戴寶冠,耳飾大環(huán),溜肩蜂腰,高乳豐臀,袒胸露腹,下身著長裙,雙手結(jié)法印,坐于仰覆蓮臺座上。整件器物小巧精致,造型完美,用料講究,裝飾繁縟,充分體現(xiàn)了清中期手工業(yè)的高度發(fā)展水平。[1]

說說您的看法:(無須注冊)


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。
;
資訊分類 (Article classification)
熱門資訊 (Hot news)
最新文章 (Latest information)